名利诱惑与师德坚守
—市场经济视角下的师德修养
自贡广播电视大学 曹习东
教师是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百花园中的辛勤园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在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是对广大教师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其中,有道德情操是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要求。“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领域不是圣地。伴着各种思潮的激荡和名利的诱惑,恪守师德、甘于奉献,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进步,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有利条件,对教师素质的提升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也带来了一些消极作用,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带来了积极的、消极的或正面的、负面的双重效应。
首先,市场经济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的特点,对教师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而商品的本质在于它的价值,使用价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所关心的是在市场上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即把商品变成货币。商品生产的求利特点,有利于培养人们(包括教师)独立自主地选择人生价值的自觉性,摆正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但是,市场经济对价值的追求,又潜伏着为价值而牺牲使用价值的可能,因为商品价值的生产与实现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教师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潮流之外,有的人正是在市场经济这种负面影响下,染上了弄虚作假、追逐个人名利的坏思想、坏作风,出现了人格的扭曲。比如,当下风起云涌的“家教热”,很难说就是纯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其次,商品都必须在交换中通过个别劳动的转移,即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商品价值的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效率、效益观念,促进人们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素质。但有的人把等价交换原则不适当地运用到人际交往和工作中,助长了权钱交易腐败之风的蔓延。教育领域虽不是重灾区,但在一些教师中也出现了“按酬付劳,钱少少干,无钱不干”的单纯雇佣思想。有的人在工作中斤斤计较个人利益,有了一些本领就摆资格、索高价,亵渎了教师这个神圣职业。
再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特殊利益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在市场上,无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总是自发地以倾向于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为目的,即为了赚钱。市场经济的特点辐射到学校,有利于教师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激励广大教师特别会青年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巧。但是,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特点,又可以诱使一些人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重利轻义”乃至“见利忘义”,置国家人民利益于不顾。于是,把学生当作市场推销商品,或以教育为幌子推销商品,或与行政部门挂钩推销商品等乱象层出不穷,既干扰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对教师和学生还带来消极影响。在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少数学校乱收费,乱推销参考书;有的教师重金钱、轻事业、敬业精神下降;有的热衷于炒股票、打麻将,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增加灰色收入;有的师范生为跳出相对清贫的“师门”轻视或荒废学业,如此等等。
第四,市场经济的竞争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之一。正是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广大教师的自主、自强、自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有了一定的增强,使学校教学工作充满了生机。但是,有的教师却过于强调个人本位,纪律松懈,自由散漫,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市场竞争难免带有盲目性,并且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经常出现平衡与波动的更替,出现种种市场利益的选择机会,即有利可图,从而使一些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的人,特别是那些极端利己主义者把谋取盈利作为自己追求的唯一目标。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而不惜损害他人及社会整体利益。现在有的人不适当地把市场竞争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扭曲市场竞争原则的作用。在教育领域,在教师队伍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一种客观现实。就负面影响而言,市场经济的作用能否变成现实,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教育领域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修养,都对市场经济可能在导致道德上发生消极作用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换句话说,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只是给消极作用的发生提供根据和可能,而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认识正确、措施得力,特别会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不是放任自流乃至推波助澜,那就可以把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在这个问题上,那种认为市场经济必然导致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下降的所谓“代价论”是十分片面的,错误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教育事业和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虽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经济活动,但它与市场经济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关系和联系。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是需要性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其中,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适应的价值观念尤为重要。
第一、树立开拓创新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又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造。教育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国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能把教育等同于一般产业或企业而推向市场。教师总是免不了要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氛围中,因此必须树立和强化开拓创新的观念,教师之所以要树立开拓创新观念,还与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工作的特点相关。一方面,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就需要有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勇于开拓的人才,因此,培养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就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教育事业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之一,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不仅要勤勤恳恳、勇于奉献,而且要成为教育事业的创作者,成为工程师兼艺术家。教师要解放思想,要破除陈腐思想观念和作风,要善于及时发现和正确对待处理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人、新事。教师要勇于改革,既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保守狭隘的观念去看待和要求学生,一味横加指责,也不能一味迁就、放任自流,要抱着对社会主义事业负责、对学生成才负责的态度,关心、理解学生。
第二、义与利统一观念。在社会主义社会,金钱仍然充当着商品交换的媒介,但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志,物质生活的满足固然必不可少,而崇高的理想、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真挚的友谊以及健康的体魄也是人生的追求,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广大教师应该努力坚持社会主义义利统一观,正确看待人生与金钱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奋斗中充分展现。
第三、竞争与协作统一观念。竞争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在群体中实现的。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协作同样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个人的作用和贡献总是有限的,真正的力量在于集体。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教师要充分认识优胜劣汰的价值,积极热情地对待优胜劣汰,在优胜劣汰中求上进、图发展,扬优贬劣,以真干、实干、巧干的新风尚去主动适应竞争,做到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艰苦奋斗、勇往直前。
第四、公平与效率统一观念。在我国,对平等或公平教育的挑战来自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人们对达到教育目标的错误理解。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教育不公平、不平衡,席卷全国的“重点学校”热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教育不平衡、不平等,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对教育平衡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领域内部缺乏竞争和人才流动机制,绩效考核没有真正起到奖优罚懒的作用,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和教育内部机制体制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效率的提高,难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作为教师,树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正视当前教育存在的困难和矛盾,也是师德修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投身教育事业,立三尺讲台、守两袖清风、倾一腔心血,用大爱书写属于教师的荣耀、托举民族复兴的希望是广大教师坚守师德的应有之义。党和人民需要的高素质教师,应当是有正确政治立场和家国情怀、引领人间正道的“道义之师”,有崇高师德和人格魅力的“品行之师” ,有渊博学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问之师”。争做“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需要我们从教师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职业荣誉等八方面入手切实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水平,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去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为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培养更多栋梁之才。